“超滑技术论坛2021”圆满落幕

来源:清力技术 2021-03-30

       
      2021
年3月26至27日,由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主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承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支持的首届“超滑技术论坛2021”——深圳超滑技术平台落成仪式暨结构超滑最新技术发布会在深圳市坪山区圆满落成。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申长雨,深圳市副市长聂新平,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国际科学与技术顾问会主席、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前校长Joseph Klafter教授分别以书面或视频形式在“超滑技术论坛2021”发表致辞。

      申长雨在贺信中表示,郑泉水院士是我国力学领域的大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结构超滑领域基础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并将这两大使命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相结合,主持创办“深圳超滑技术平台”和“深圳零一学院”,前景可期,使命必达。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全力支持“深圳超滑技术平台”和“深圳零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助力郑泉水院士在破解“钱学森之问”、推动“0”到“1”创新方面不断实现“双突破”“双丰收”。

      聂新平在致辞中写道,在清华大学、深圳市和坪山区的大力支持下,郑泉水院士领衔的超滑技术研究所,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微米级结构的深圳超滑技术平台,开发一系列性能优异的超滑技术器件,初步形成高效的源头创新技术孵化机制。市政府将继续大力支持超滑技术研究所在坪山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深圳超滑技术平台、零一学院等创新载体作用,加速汇聚国内外超滑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加快超滑技术应用转化和产业化,努力将深圳坪山打造成为全球超滑技术颠覆性创新的策源地。


(雒建斌院士视频致辞)

      雒建斌表示,郑泉水院士在结构超滑技术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科学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别具一格。郑院士在清华大学开设的钱学森班引发了很大的教育影响,现在深圳开创零一学院是一个重要壮举。
结构超滑可能是一项在未来足以影响世界的科学技术,郑院士努力将技术研究推向应用、工程领域。中国在超滑领域的研究是领先于全世界的,深圳超滑技术平台的落成更是标志着我们在结构超滑应用方面在全球中领先布局,这使得我们的冠军地位更加稳固,未来可能为工业发展做出非常卓越的贡献。

(Joseph Klafter教授在论坛中的视频专题报告)

       Joseph Klafter表示,超滑所的成立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和时代性。特拉维夫大学和郑泉水院士团队所建立的紧密联系就是良好国际合作的范例,这表明科学无国界。未来结构超滑技术因为其应用领域的完全开放,导致它的发展几乎具有无限可能。无数的应用场景将催生更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所以结构超滑是一项未来科技。

      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坪山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赵嘉,副区长沈华新,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专项办负责人王宁,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伟强等领导莅临出席本次活动。

       陈政清、成会明、程耿东、刁东风、刘清侠、雒建斌、王光谦、魏悦广、杨军、俞大鹏、张统一、郑泉水共12位中外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50余位知名专家教授(含30余位杰青)及40余位科技企业高管,共200余位嘉宾参与此次论坛,共同见证超滑技术平台揭牌典礼。



(揭牌现场(从左至右):刘伟强 程耿东 郑泉水 赵嘉 沈华新 王宁)
 
(院士嘉宾参观深圳超滑技术平台实验室)

       26日下午,坪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孙新华参加了论坛的研讨环节,向与会专家及企业嘉宾介绍了坪山区的产业布局、重大科研载体配套以及营商环境情况。

(分会场一:超滑科学研究进展特邀报告)


(分会场二:超滑相关技术进展特邀报告)


 

(分会场三:超滑商业合作模式探讨)
 
       3月27日,郑泉水院士主持了“超滑技术”特邀嘉宾圆桌主题会议。陈政清、程耿东、王光谦、杨军、郑泉水等院士和参会专家纷纷就超滑的历史与现在、结构超滑的问题与挑战、及未来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激发了现场参会人员对于超滑技术战略发展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等课题的深入思索。

       郑院士在会上分别就结构超滑未来人才的培养建议、结构超滑技术创新方面的思路分享、结构超滑的未来预期与建议、杨军院士辞掉加拿大的工作加入零一学院的初心等重要问题进行提问与深度探讨。

       圆桌会议还就结构超滑的材料、加工与制造、科学、设计、应用共5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在场嘉宾等与会人员热烈讨论,院士专家就嘉宾提出的专业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答,共享这场全球领先的超滑技术盛宴。

       在场嘉宾纷纷表示:“此次论坛形式非常创新,这种‘零距离·面对面’的会议探讨方式拉近了科学与应用、专家与学者的现实距离,是第一次体验。参会院士阵容庞大,议程紧凑,是一次十分稀缺的学习机会。”